dcsimg

申克氏孢子絲菌 ( الصينية )

المقدمة من wikipedia 中文维基百科

申克氏孢子絲菌學名Sporothrix schenckii)是孢子絲菌屬的一種真菌,為全球常見的一種溫感二形性真菌,可以造成皮下感染。

生活環境

 src=
沙鮑弱氏瓊脂(一種常見的真菌培養基)中培養的申克氏孢子絲菌

申克氏孢子丝菌通常存在於土壤,以分解泥炭蘚的植物殘骸為生。申克氏孢子丝菌具有溫感二形性,在攝氏25度培養下呈菌絲狀,表面有皺紋,顏色則從一開始的白色轉成深棕色;在37度培養則呈灰棕色、雪茄形的單細胞酵母菌狀。申克氏孢子絲菌雖分布於全球,但在非洲澳洲拉丁美洲發生率最高[1][2]

感染

主条目:孢子絲菌病

申克氏孢子絲菌會造成稱為孢子絲菌病皮下感染,其感染主因通常是植物造成的皮膚創傷,所以患者以農夫與圓丁居多,而玫瑰刺傷尤其是典型的例子,因此此病又被稱為“玫瑰園丁症”(rose-gardener's disease)。感染時,申克氏孢子絲菌會先在傷口形成稱為癤瘤的硬塊,並進一步發展成淋巴結瘤,在皮膚表面造成壞死。如不治療則將從淋巴管擴散,甚至侵入[2]。孢子絲菌症的患者因大規模的潰傷,有時會被誤診為壞疽性膿皮症英语Pyoderma gangrenosum[3]

診斷與治療

由於很難直接從創口尋找酵母菌狀的申克氏孢子絲菌,因此此病的診斷通常是從檢體培養較為有效,在顯微鏡下根據其特徵與溫感二形性加以判斷。申克氏孢子絲菌的感染通常用碘化鉀治療,Amphotericin B與氟胞嘧啶也對治療有效。另外由於申克氏孢子絲菌耐熱性低,在患部熱敷也有助病情改善[2]

參考資料

  1. ^ Pappas, P. G., I. Tellez, A. E. Deep, D. Nolasco, W. Holgado, and B. Bustamante. 2000. Sporotrichosis in Peru: Description of an area of hyperendemicity. Clin. Infect. Dis. 30: 65–70.
  2. ^ 2.0 2.1 2.2 嚴啓泰、蘇慶華、商惠芳、楊定一. 16章 醫用真菌學. 實用微生物學. 偉華書局有限公司. ISBN 957-640-849-0 (中文(台灣)‎).
  3. ^ Sporothrix spp.. Doctor Fungus.
浅表性皮肤性真菌病
皮肤真菌病英语Dermatomycosis):
皮肤
毛孢子菌病
毛外/毛内癣菌,头发
部位
病原
其它
皮下全身性
伺机性真菌病
雙態性
(酵母+霉菌)
其它
酵母
霉菌
中孢子虫纲英语Mesomycetozoea未分类
 title=
ترخيص
cc-by-sa-3.0
حقوق النشر
维基百科作者和编辑
النص الأصلي
زيارة المصدر
موقع الشريك
wikipedia 中文维基百科

申克氏孢子絲菌: Brief Summary ( الصينية )

المقدمة من wikipedia 中文维基百科

申克氏孢子絲菌(學名:Sporothrix schenckii)是孢子絲菌屬的一種真菌,為全球常見的一種溫感二形性真菌,可以造成皮下感染。

ترخيص
cc-by-sa-3.0
حقوق النشر
维基百科作者和编辑
النص الأصلي
زيارة المصدر
موقع الشريك
wikipedia 中文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