鍬形蟲(學名:Lucanidae、英语:stag beetle是鍬形蟲科昆蟲的總稱,全世界約有1,200種。雄蟲通常有誇張美觀,角一般的大顎,並非用來咀嚼食物,其用途為對抗天敵與打鬥及爭奪食物、地盤或異性。雌性個體大顎較短,主要的功用是用來在腐木挖掘洞穴產卵。
臺灣地區的鍬形蟲種類約有50種,部份種類4月即是成蟲活躍的季節,大多成蟲在5月左右開始出現,在5~7月最活躍。
以特定樹木(大多是山毛櫸科植物,或稱殼斗科植物)流出的汁液為食,亦會攝取腐爛的水果,待產卵的雌蟲甚至會為攝取養份而進食肉類(昆蟲屍體或朽木中其他幼蟲)。天敵為鳥類及真菌等。
台灣一般最為常見的鍬形蟲是中低海拔的台灣扁鍬形蟲(Dorcus titanus sika),而台灣大鍬形蟲(Dorcus formosanus,特有種)及長角大鍬形蟲(Dorcus schenklingi,特有種)列入保育類。
鍬形蟲(學名:Lucanidae、英语:stag beetle是鍬形蟲科昆蟲的總稱,全世界約有1,200種。雄蟲通常有誇張美觀,角一般的大顎,並非用來咀嚼食物,其用途為對抗天敵與打鬥及爭奪食物、地盤或異性。雌性個體大顎較短,主要的功用是用來在腐木挖掘洞穴產卵。
臺灣地區的鍬形蟲種類約有50種,部份種類4月即是成蟲活躍的季節,大多成蟲在5月左右開始出現,在5~7月最活躍。
以特定樹木(大多是山毛櫸科植物,或稱殼斗科植物)流出的汁液為食,亦會攝取腐爛的水果,待產卵的雌蟲甚至會為攝取養份而進食肉類(昆蟲屍體或朽木中其他幼蟲)。天敵為鳥類及真菌等。
台灣一般最為常見的鍬形蟲是中低海拔的台灣扁鍬形蟲(Dorcus titanus sika),而台灣大鍬形蟲(Dorcus formosanus,特有種)及長角大鍬形蟲(Dorcus schenklingi,特有種)列入保育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