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小舌菌(學名:Microglossum viride)是小舌菌屬的一種真菌。其種小名viride來自拉丁文的viridis,意為綠色。綠小舌菌最早於1794年由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珀森描述發表,當時歸入地舌菌屬中,學名為Geoglossum viride,1879年改歸入小舌菌屬[1]。
綠小舌菌的子實體高1.5-5公分,呈深綠色至藍綠色(可能褪色成灰綠色或橄欖綠色),為其重要的鑒別依據。頂端可產生產生子囊孢子,寬3-6毫米,長8-20毫米,呈棒狀至紡錘狀,有一縱向的凹痕;下方的柄狀構造粗2-3毫米,其上有小鱗。子囊沒有囊蓋(operculate),子囊孢子為表面平滑的長橢球形,透明無色,長13-20微米,寬4-5.5微米[2],有0-4個隔膜(英语:septa)[3]。
傳統上,綠色的小舌菌屬物種都被認為是綠小舌菌,近年來有許多類群基於型態與分子證據被獨立為新種。2014年,Microglossum griseoviride被獨立為新種,其種小名意為「灰綠色」,除了孢子大小等顯微特徵外,此新種的外觀與生存環境也與綠小舌菌稍有不同,與綠小舌菌的橄欖綠色相比,其顏色較接近灰綠色、藍綠色等冷色調的綠色,且生長的環境與綠小舌菌的相比較為乾燥[4]。除此之外,還有M. parvisporum[5]、M. clavatum、M. truncatum、M. pretense與M. tenebrosum等若干類群也因子囊孢子、子囊與側絲(英语:paraphyses)的形狀與大小、型態與分子證據,以及子實體的顏色等而被獨立為新種[6]。
綠小舌菌(學名:Microglossum viride)是小舌菌屬的一種真菌。其種小名viride來自拉丁文的viridis,意為綠色。綠小舌菌最早於1794年由克里斯蒂安·亨德里克·珀森描述發表,當時歸入地舌菌屬中,學名為Geoglossum viride,1879年改歸入小舌菌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