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simg

甘草 ( Çince )

wikipedia 中文维基百科 tarafından sağlandı
Disambig gray.svg 本文介紹的是一種植物。關於在演藝領域的意思,請見「甘草演員」。
Star of life caution.svg 维基百科中的醫療相关内容仅供参考,詳見醫學聲明。如需专业意见请咨询专业人士。
 src=
Glycyrrhiza glabra

甘草學名Glycyrrhiza uralensis英语:Licorice),又名乌拉尔甘草生草生甘草粉草粉甘草灸草國老甜草根,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屬豆科

形态

甘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70厘米,直立,呈圓柱狀,直徑有3-4公分,巨大的則有5-6公分,高一米多,最長者達3-4米。单数羽状复叶;夏季开紫色蝶状花,总状花序腋生密集,长5~12厘米,长1.5~2.2厘米。荚果线状长圆形,宽0.6~0.8厘米,弯曲成镰刀状或环状,有褐色腺状刺。[1]

分布

甘草分布于中国大陸华北东北西北內蒙古,主要生長於乾旱的荒漠草原裡。

药用

甘草的乾燥根及地下根狀莖,在中医学中被臨床運用於滋潤緩和,中和烈藥,解毒、鎮痛、解痙、矯味、鎮咳袪痰等。也可以用于慢性咽喉炎的辅助治疗。在方劑中常作為佐使藥。

甘草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用途广泛,有“十方九草”之说。它的名称很多。《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五世纪名医陶弘景称之为“国老”和“众药之王”。维吾尔语称“曲曲不牙”即甜棍之意。[2]

中医学认为甘草性平,味甘,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等藥理作用。在中醫上,甘草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藥。臨床應用分「生用」與「蜜炙」(炙甘草)之別。生用主治咽喉腫痛,痛疽瘡瘍,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減退,大便溏薄,乏力發熱以及咳嗽、心悸等。甘草也是人丹的主要原料之一。

成分

 src=
甘草素化學式
 src=
甘草甙化學式

甘草甜素(glycyrrhizin)、甘草酸(glycyrrhinic acid)、甘草次酸(glycyrrhetic acid,glycyrrhetinic acid)、甘草黄甙(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素(liquiritigenin)、甘草苦甙(glycyamarin)、异甘草黄甙(iso-liquiritin)、二羟基甘草次酸(dihydroxyglycyrrhetic acid,即grabric acid)、甘草西定(licoricidin)、甘草醇(glycyrol)、5-0-甲基甘草醇(5-0-methyl glycerol)、异甘草醇(iso-glycyrol)

治療消化性潰瘍

[3]甘草中的甘草酸有抗幽門螺旋桿菌的作用,因此可用來治療消化性潰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已有臨床實驗[4]針對消化性潰瘍病人,比較甘草與原有的鉍劑療法,並證實甘草具有一樣好的療效而可作為替代的療法。

抗發炎

[5]慢性發炎有別於一般所熟知的發炎,是一種慢性、低等級的發炎現象,且是老化相關疾病的重要特徵,因此抗發炎反應被認為是治療或預防老化相關疾病的重要方向,包括心血管疾病[6]、失智[7]、癌症[8]等等。而甘草的最著名的功效之一即為抗發炎反應[9],其強大的抗發炎能力已應用在肝、腎、肺、腸等相關疾病上[10][11]

性荷爾蒙調節

甘草成分中的甘草酸甘草次酸,可以藉由某種機制而降低雄性激素睪固酮的產生[12],因此甘草在臨床上是治療女性的雄性激素過多症(hyperandrogenism)的有效手段[13]。另外,在一群男性自願受測者的實驗中發現,每日服用7克的市售甘草藥片(每日攝入0.5克甘草酸)在數天內即可大幅降低血清裡的總睪固酮,但降低後的總睪固酮值從來不會低於正常範圍[14],顯示甘草對人體荷爾蒙有一定的協調作用。而在服用中斷的四天後,總睪固酮即回復到原先的值。

抗利尿作用

[15]甘草中的甘草酸可影響人體內的鈉鉀離子平衡,即將鉀離子排出體外而將鈉離子留存體內,如此可使水份留存體內而有抗利尿功效。然而若长期或大剂量服用甘草,則會使體內有過多水份,造成水肿、血壓升高等症狀。因此長期或大量服用甘草時,應配合高鉀、低鈉、利尿之飲食,並定期檢查電解質濃度和測定血壓。

抗病毒與治療肝炎

[16]甘草中的甘草素已被體外實驗證實對於多種病毒具有抑制效果,因此可應用在病毒造成的慢性肝炎。肝臟功能出現問題的指標之一為谷丙轉氨酶的高含量,而數個臨床實驗已證實甘草素具有降低谷丙轉氨酶含量的效果。而在日本,利用甘草素治療慢性肝炎已長達數十年。

減脂與增肌

[17]從甘草中萃取出來的甘草黃酮油(licorice flavonoid oil),已被多項實驗證實可有效減少內臟的脂肪堆積、減少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因此被認為有預防肥胖的功效。最新的臨床實驗還證實了甘草黃酮油的增肌功效:針對50位受測者的隨機雙盲測試,在16週後發現服用甘草黃酮油補給品的群組,其軀幹肌肉質量明顯增加。該實驗發現甘草黃酮油能一方面增加軀幹肌肉,一方面減少軀幹脂肪,減脂與增肌同時發生,且該效果適用於各年齡層。

作为中药甘草的同属植物

 src=
光果甘草藥材
  • 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分布于新疆。根成分与甘草相似。
  • 胀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根在当地与甘草及光甘草均作甘草入药。分布于新疆及甘肃西北部。
  • 黄甘草 Glycyrrhiza kanscensis Chang et Pang, mss.,分布于甘肃及新疆。质地较甘草稍次。

其他用途

甘草還廣泛應用於食品工業,精製糖果(salmiakki)、蜜餞口香糖。甘草浸膏是製造巧克力的乳化劑,還能增加啤酒的酒味及香味,提高黑啤酒的稠度和色澤,製作某些軟性飲料和甜酒;香煙矯味。在化工、印染工業中,甘草也廣有用途。

可對抗發炎、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的感染,刺激干擾素的生成。能清腸、減少肌肉痙攣、增加肺臟和支氣管黏液的流動性,促進腎上腺的功能。擁有類似動情激素和黃體激素的功效,能使人變聲。有助於抑制牙菌斑的形成和預防細菌黏在牙齒的琺瑯質上。對於過敏、氣喘、慢性疲勞、沮喪、肺氣腫、前列腺腫大、發燒、袍疹病毒感染、低血糖症、腺體的功能、發炎性腸道疾病、經前症候群、更年期症狀和上呼吸道感染有幫助。

炙甘草

炙甘草是用蜂蜜烘製的甘草,也就是俗稱的炮製,先將蜂蜜放置於鍋煉製成中蜜,然後再改用文火加生甘草片拌炒均匀,接下來放置在烤房或烘箱用60度C烘至不粘手時取出,然後放置曬涼即可。功能與主治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用于脾胃虛弱,倦乏力。

炙甘草湯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談論到『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其意思為脈搏之跳動,偶爾會有停止的時候,其停止的次數沒有固定的數目稱為代,如果停止的次數有固定的數目稱為結。

結脈可見《傷寒雜病論卷二》:『脈按之來緩,時一止複來者,名為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反動就是復動,動而中止就是說跳著跳著突然不跳了,然後又再度出現跳動,跳得比之前都快,然後又恢復到了正常一般的跳動,這就是結脈。如同一條拉得很緊的繩子,繩子中間有個結,繩子上有一個小環,環以相同速度往前沿著繩子推著走,一旦遇著這個結時,就有阻擋,就必須要用力往前穿越,因為用力往前,就可以過了這個結,過了以後速度肯定加快,然後再等速前進,這就是有加速補償的現象。這是因為有形邪氣阻滯,所以稱作『結主邪盛』。

代脈可見《傷寒雜病論卷二》:『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結脈和代脈都是陰脈,代脈等停止以後再復動跳的時候沒有加速補償的現象,就好似氣血不足,脈搏不連續,他是希望借助其他的力量來繼續跳動。因為氣血不足而造成脈搏不續,因此心臟失去了養份,而無力跳動。古人有『結生代死』的說法。結脈是因為有形邪氣阻礙,其正氣並不怎麼虛弱,一旦把邪氣給驅除了,就可以恢復。代脈是正氣非常虛弱,所以更為嚴重一點。[18]

炙甘草湯的組成:

有九味藥,主要以炙甘草為主藥四兩、切生薑三兩、麥門冬半斤、麻子仁半觔、桂枝三兩、大棗十二枚切開、人參二兩、阿膠二兩、生地黃一觔。將上面九味用水八升跟清酒七升,清酒就是最纯的米酒,先煮八味(除了阿膠以外)取三升去掉滓,喝時再佐以阿膠,放入藥融化,溫熱服一升,一日三服。炙甘草湯又曰復脈湯

什麼是清酒,《周禮.天官.酒正》記載,當時有三酒,事酒、清酒。

  • 事酒:隨釀隨吃,就是我們現在我們說的醪糟,釀上了一天兩天釀好了,就拿出來用。給辦事的人飲用的。
  • 白酒:冬釀春成,冬天釀好了,放到壇子裡,密封起來,繼續發酵,到春天拿出來,因為酒色比較透明,所以叫做白酒。
  • 清酒:清酒是冬釀夏成,比白酒多放了一個季節。

三種酒只是存放的時間不同,其實這三種酒都是用米加上酒麴釀造的,都是米酒。清酒的作用有兩個,一個作用是養血、通脈、通經、化瘀。一個作用是行藥滯,就是解除藥物的滋膩。

『脈結代,心動悸』,實際就是一個現代西醫所說的心律不整,脈搏出現了停止跟不均勻,這是一種心臟的疾病,中藥的第一個治療心律不整的正是炙甘草湯,時至今日,臨床的事例證明治療非常有效,在許多情況下,只要辨證屬於氣血兩虛的,這張方子有很好的療效。炙甘草湯一味藥為麻子仁,起到了潤腸通便的作用,以減輕心臟的負擔,很多特別嚴重心臟病的病人,最怕便秘,因為大便乾燥,用力解便便導致心跳驟停,而突然死亡,所以這方藥的麻子仁,有他很重要的用處。

异名

甘草首见于《本经》,又名美草、密甘(《本经》),蜜草(《名医别录》),国老(陶弘景),灵通(《记事珠》)等,在内蒙古中部又称甜草苗。[1]

內部連結

参考文献

  1. ^ 1.0 1.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5,ISBN 978-7-5323-0842-2
  2. ^ 张仲景主以甘草命方名九首浅析 [永久失效連結] 段小毛 李茯梅,医药世界
  3. ^ Mahmoud, Bahmani. A review of the health effects and uses of drugs of plant licorice (Glycyrrhiza glabra L.) in Iran.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Disease. 2014: 847–849.
  4. ^ Ali, Momeni. Effect of licorice versus bismuth on erad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patients with peptic ulcer disease. Pharmacognosy Research. 2014: 341–344.
  5. ^ Claudio, Franceschi. Chronic Inflammation (Inflammaging) and Its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Age-Associated Diseases.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BIOLOGICAL SCIENCES. 2014: S4–S9.
  6. ^ Paul, Ridker. Anti-inflammatory therapie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4: 1782–1791.
  7. ^ McGeer, Patrick. Inflammation,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and Alzheimer’s Disease: The Last 22 Years.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2016: 853–857.
  8. ^ Lisa, Coussens. Inflammation and cancer. Nature. 2002: 860–867.
  9. ^ Rui, Yang. The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licorice, a widely used Chinese herb. PHARMACEUTICAL BIOLOGY. 2016: 5–18.
  10. ^ Mahmoud, Bahmani. A review of the health effects and uses of drugs of plant licorice (Glycyrrhiza glabra L.) in Iran.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Disease. 2014: 847–849.
  11. ^ Jian-yuan, Li. Glycyrrhizic Acid in the Treatment of Liver Diseases: Literature Review.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14: 1–15. 参数|title=值左起第54位存在換行符 (帮助)
  12. ^ Decio, Armanini. History of the Endocrine Effects of Licorice.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Diabetes. 2002: 257–261.
  13. ^ Toru, Takeuchi. Effect of paeoniflorin, glycyrrhizin and glycyrrhetic acid on ovarian androgen produc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1991, XIX (1): 73–78.
  14. ^ Decio, Armanini. Reduction of Serum Testosterone in Men by Licoric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9: 1158.
  15. ^ 劉然. 甘草及甘草酸制劑引起的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及防治. 藥物不良反應雜誌. 2009, 11: 417.
  16. ^ Hans, Orlent. Biochemical and histological effects of 26 weeks of glycyrrhizin treatment in chronic hepatitis C: A randomized phase II trial.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06: 539–546.
  17. ^ Tetsu, Kinoshita. The effects of licorice flavonoid oil with respect to increasing muscle mas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17: 2339–2345.
  18. ^ 張步桃. 張步桃解讀傷寒論:方劑篇. 遠流出版社.

外部链接

 src=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甘草
 title=
lisans
cc-by-sa-3.0
telif hakkı
维基百科作者和编辑

甘草: Brief Summary ( Çince )

wikipedia 中文维基百科 tarafından sağlandı
Disambig gray.svg 本文介紹的是一種植物。關於在演藝領域的意思,請見「甘草演員」。 Star of life caution.svg 维基百科中的醫療相关内容仅供参考,詳見醫學聲明。如需专业意见请咨询专业人士。  src= Glycyrrhiza glabra

甘草(學名:Glycyrrhiza uralensis,英语:Licorice),又名乌拉尔甘草、生草、生甘草、粉草、粉甘草、灸草、國老、甜草根,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屬豆科

lisans
cc-by-sa-3.0
telif hakkı
维基百科作者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