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simg

分布

provided by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中國渤海、東海及黃海南部。台灣西部及澎湖沿海偶可見。
license
cc-by-nc
copyright
臺灣魚類資料庫
author
臺灣魚類資料庫

利用

provided by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
以底拖網及底刺網為主要漁法,肉質佳,油炸、清蒸、糖醋皆宜。本種為中國大陸北方沿海最重要的經濟漁獲之一,主要漁場在山東半島東南外海,年產量約5-10萬公噸,近年來由於過漁而產量有日益減少之趨勢,台灣的近海域漁獲量不大。
license
cc-by-nc
copyright
臺灣魚類資料庫
author
臺灣魚類資料庫

描述

provided by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
體延長,側扁,體側腹部有多列發光顆粒。頭鈍尖形,口裂大,端位,傾斜,吻不突出,上頜長等於下頜,上頜骨後緣達眼眶後緣;上頜最外列齒擴大為犬齒,內列齒細小呈絨毛狀,前端中央無齒,下頜內列齒較大,在下頜前端中央突起上外列齒聚成一小撮齒;吻緣孔5個,內、外側緣孔沿吻緣葉側裂,吻緣葉完整不被分割;吻上孔3個呈弧形排列。頦孔4個,呈四方排列在頤縫合周圍。鼻孔2個,長圓形後鼻孔較圓形前鼻孔大。眼眶下緣伸達前上頜骨頂端水平線。前鰓蓋後緣具鋸齒緣,鰓蓋具2扁棘;具擬鰓;鰓耙細長。頭部及體側前部被圓鱗,體側後部被櫛鱗,背鰭軟條部和臀鰭2/3以上皆有小圓鱗,尾鰭佈滿小圓鱗。耳石為黃花魚型,即呈盾形。背鰭基起點、胸鰭基上緣點及腹鰭基起點到吻端距離大約相等,皆位於鰓蓋末端;尾鰭楔型。腹腔膜褐色,胃為卜字形,腸為2次迴繞型,幽門垂13個,鰾為黃花魚型,前部不突出,附枝27-28對,不延伸至頭部,具有腹分枝及背分枝,背分枝呈翼狀開展,腹分枝則無。體側上半部為黃褐色,下半部為金黃色;下頜前端有褐色斑。背鰭淺褐色;尾鰭前半部金黃色,後部淺褐色;臀鰭金黃色,鰭前緣及後緣為深褐色;腹鰭金黃色;胸鰭淺黃褐色;腹部發光顆粒為橙黃色。口腔白色,口緣粉紅色。鰓腔黑色。
license
cc-by-nc
copyright
臺灣魚類資料庫
author
臺灣魚類資料庫

棲地

provided by The Fish Database of Taiwan
主要棲息於沿岸及近海砂泥底質水域,大多棲息於中底層水域,水深約在20-100公尺之間,會進入河口區。厭強光,喜混濁水流,黎明、黃昏或大潮時多上浮,白晝或小潮則下浮至底層。主耍以小魚及蝦蟹等甲殼類為食。鰾能發聲,在生殖期會發出「咯咯」的聲音;在魚群密集時的聲音則如水沸聲或松濤聲;生殖季節在初夏,會群聚洄游至河口附近或島嶼、內灣的近岸淺水域,秋冬則游入較深海域。
license
cc-by-nc
copyright
臺灣魚類資料庫
author
臺灣魚類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