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学名:Hordeum vulgare),是一种禾本科植物,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也可以作为啤酒或某些蒸馏酒的发酵原料。漢語俗稱三月黃。 大麦是世界上第四大耕作谷物,仅次于玉米、稻和小麦,2014年,大麦收获面积达49万平方公里,年产量约1.44亿吨[1];到2016年,大麦世界年产量约1.47亿吨[2]。
大麦是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植株似小麦;秆比较软,叶片略厚而短,颜色淡,叶舌、叶耳较大,无毛;穗状花序,穗轴各节着生三个小穗,每小穗小花一朵;护颖细长呈针状;无芒或具长芒、钩芒;子实扁平,中宽两边较尖,与麸紧密结合。
大麦起源于如今仍旧可以在中东发现的野生大麦(Hordeum vulgare subsp. spontaneum)。两种大麦都是双倍染色体(2n=14个染色体)。所有不同种类的大麦拥有大量的杂交品种,如今它们都被看作是一个种类。大麦和其野生品种的主要区别是后者由于自花授精而产生的易碎的叶轴。
最早的大麦发现于地中海东部累范特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最早的驯化大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叙利亚地区。大麦的驯化似乎是与小麦同时的。
青稞自5世纪成为藏菜主食,以其磨粉制成的糌粑现今仍是藏族主食。
在欧洲中世纪,佃农食用大麦和黑麦所制成的面包,而小麦由上层阶级消费[3]。直到19世纪,马铃薯很大程度取代了大麦在东欧的地位[4]。
大麦的适应性很强,如今是温带和热带地区的主要作物之一。
大麦可分为秋大麦和春大麦两种。两种杂交后产生一种四棱大麦(bigg)可以提供相同的营养,但质量要差些。春大麦的耕种与燕麦相似,秋大麦则与小麦相似。最佳的春大麦播种季节为三月或四月。
大麦还可分为双棱(two-row,Hordeum distichum)、四棱(four-row,Hordeum tetrastichum L.)、六棱(six-row,Hordeum vulgare var. hexastichum Körn)大麦。六棱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酶。高蛋白质的大麦适合作为食品或饲料,含较多酶的大麦麦芽可用来酿酒。双棱大麦是最老的品种,野生大麦都是双棱的。
还分为无壳和有壳大麦,有壳大麦是老品种。
中国明朝药学家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记载大麦的性味为:“咸,温、微寒,无毒。为五谷长,令人多热。”主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化谷食,止泄,不动风气。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肤。”
大麦是人和其他一些动物的主食之一。由於它對盐碱化土壤的适应性比小麦强,可以解释公元前2000年以前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大麦种植的增长。大麦芽又是酿造啤酒和威士忌的关键原料。大麥麥粒被萌發而成为麥芽,其糖化後產生原料麥汁。而用以釀造啤酒的大麥有二稜種與六稜種之分,二稜大麥穗軸的每節具有兩個發育完全穀粒,而六稜大麥每節有六個麥粒,歐洲和澳洲主要使用二稜大麥,美國和加拿大大多採用六稜大麥。大麥經發芽而成的大麥芽在啤酒釀造中是酵母代謝時所需糖分的主要來源,其最終產物酒精和二氧化碳更賦予啤酒特殊的泡沫和清涼感,於口感上還帶有麥芽的風味。
大麦(学名:Hordeum vulgare),是一种禾本科植物,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也可以作为啤酒或某些蒸馏酒的发酵原料。漢語俗稱三月黃。 大麦是世界上第四大耕作谷物,仅次于玉米、稻和小麦,2014年,大麦收获面积达49万平方公里,年产量约1.44亿吨;到2016年,大麦世界年产量约1.47亿吨。
青稞[註 1](藏文:ནས་,威利:nas),是一种禾谷类作物,为大麦的一种变种,别名叫裸大麦、元麦、米大麦,是藏族常食用的粮食。青稞在青藏高原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距今已有3500年历史[來源請求]。
青稞是大麥的裸粒變種,兩者可能共同起源於生長在中東的野生大麥(Hordeum vulgare subsp. spontaneum),在新石器時代,敘利亞地區首次出現馴化大麥。
野生大麥如何從中東傳播到青藏高原,確定歷史仍不清楚。在西元前1600年左右,在西藏開始出現青稞的種植,當時的居民開始往3,400公尺以上的地區發展農牧,考古學者一般相信,青稞的種植,是藏族能夠居住在青藏高原的關鍵。
青稞是一种单位面积产量不高的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中国西藏、青海、四川的甘孜和阿坝、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海拔4200—4500米的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在这些地区青稞之所以成爲主要作物是因为其耐寒性。
青稞谷粒可以磨粉炒熟,食用时加酥油茶或清茶用手捏成坨,叫做糌粑。
在宗教节日中藏族民众要抛撒糌粑以示祝福。
《本草拾遗》记载:“青稞,下气宽中、壮精益力、除湿发汗、止泻”。藏医典籍《晶珠本草》把青稞作为一种重要药物,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access-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