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銹菌屬(學名:Albugo),是卵菌綱中會寄生於植物的一個屬。雖不屬於真菌,但許多研究、討論仍將其視為真菌學的範疇。本屬的分類尚不完全,但已知很多種類是植物病原菌。白銹病菌是目前白銹菌科(英语:Albuginaceae)中三個屬的其中之一,而種的分類目前還在變動。
本屬物種會造成植物地上部組織的白銹或白斑病變,雖然牠影響許多種植物,但在造成破壞性感染的方面僅限於幾種農作物,包括:甜菜、抱子甘藍、包心菜、大白菜、花椰菜、芥藍菜、水芹、萵苣、芥末、歐洲防風草、蘿蔔、辣根、芥菜籽、紅薯、水田芥及空心菜。[2]
本屬物種有特化不分枝的短桿狀孢子囊梗(sporangiophores),孢子囊梗之孢子在不同時間成熟,孢子囊會脫落。孢子形成方式為頂生(percurrent proliferation),即從菌絲(孢子囊梗)頂端不斷「擠」出孢子,孢子成串,越下面的孢子越年輕。
菌絲不具隔膜(英语:septa)。有性繁殖由單一的雌配子囊(oospore)和雄配子囊(antheridium)接觸,雄配子囊僅將細胞和注入雌配子囊。
白銹病菌造成葉的上表皮萎黃與汁液分泌,並在下表皮相應的位置長出分散、形似白色膿皰的孢子囊堆。白銹菌科的種類會使植物宿主的枝條和花變形。最常見的宿主種類是十字花科以及常見的農業雜草。[2]
白銹病菌行絕對寄生(英语:Obligate parasite),需要活的宿主才能生長和繁殖。其生活史具有許多階段,可產生有性孢子(卵孢子(英语:Oospore))與無性孢子(孢子囊孢子)。
厚壁的卵孢子是主要的休眠/度冬結構,但若植物組織未被冬天的低溫破壞,菌絲體仍可存活。春天時,卵孢子萌發長出孢子囊梗上,並在其上產生孢子囊,孢子囊在葉中大量產生,緊密擠壓葉的組織而壓破、突出表皮,並藉由風力將孢子傳播出去。孢子釋放後,可長出發芽管(英语:germ tube)直接萌發,或是萌發長出雙鞭毛的游動孢子(英语:Zoospore)。這些游動孢子藉著水游動到適合的地方,鞭毛脫落、透過附著器(appressorium)黏附植物表面,並產生發芽管,穿透氣孔侵入植物組織,繼續下一輪的生長和繁殖。
白銹病的好發季節是秋天及春天。白銹病菌偏好在涼爽、潮濕的環境傳播,形成新一輪的感染,而鮮少在溫暖、乾燥的環境傳播。白銹病菌對溫度十分敏感,理想的溫度範圍是攝氏13-25度。當溫度偏離此區間太多的時候,發芽和感染的可能性會變得相當低。[2]
細雨或持續灌溉是造成病害發展的理想時期。葉面需要保持濕潤2-3小時才能確保病原菌的傳染。白銹病菌遍布全世界,而且擁有多型態的孢子,使其能存活在極端環境。[2]
由白銹病菌這種類似真菌的病原菌所引起的植物白銹病菌,不能和松疱銹病(英语:Cronartium ribicola)、菊花白銹病(英语:Chrysanthemum white rust)以及任一種其他真菌銹病(英语:Rust (fungus))混淆,以上疾病也都是植物疾病,卻是完全不同的病原體造成,也有不同病徵。典型的白銹病病徵包括葉面的表面產生黃色病變,葉背則有白色膿皰。此病原菌藉由風、水或昆蟲傳播。防治方法包括有種植抗病品種、培養正確灌溉習慣、輪作、衛生以及化學藥劑控制。白銹病是重要的經濟作物疾病,若沒有加以控制會造成嚴重的農作損失。
白銹菌屬(學名:Albugo),是卵菌綱中會寄生於植物的一個屬。雖不屬於真菌,但許多研究、討論仍將其視為真菌學的範疇。本屬的分類尚不完全,但已知很多種類是植物病原菌。白銹病菌是目前白銹菌科(英语:Albuginaceae)中三個屬的其中之一,而種的分類目前還在變動。
本屬物種會造成植物地上部組織的白銹或白斑病變,雖然牠影響許多種植物,但在造成破壞性感染的方面僅限於幾種農作物,包括:甜菜、抱子甘藍、包心菜、大白菜、花椰菜、芥藍菜、水芹、萵苣、芥末、歐洲防風草、蘿蔔、辣根、芥菜籽、紅薯、水田芥及空心菜。